王曉明教授主講
唐健華 記錄整理
近年來,網路詐騙造成的經濟損失持續攀升,且趨勢驚人。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(FBI)網路犯罪投訴中心(IC3)的報告,2024年美國因網路犯罪損失的金額超過166 億美元,相較2023年暴增33%。人工智慧(AI)的崛起,無疑為詐騙犯罪開啟了新的篇章。
在這科技時代,如何識破詐騙新手法,以保護財產與個資?休士頓角聲中心特別邀請休士頓大學刑事司法教授王曉明博士,於2025年9月6日在該中心舉行實體講座,並線上直播,聽眾熱烈回響。
一、美國詐騙現況
美國的詐騙問題在過去幾年呈現爆炸性成長,根據聯邦貿易委員會(FTC)的資料,2023年美國消費者因詐騙損失的金額超過 100 億美元,創下歷史新高。這項數字與 FBI-IC3 的報告相互呼應,共同描繪出一幅嚴峻的景象。這些損失主要來自幾個領域:
- 投資詐騙:是造成最大損失的類別,尤其是在加密貨幣市場蓬勃發展後,詐騙者利用AI技術生成虛假的投資平台、名人推薦廣告,甚至創建逼真的虛擬貨幣交易網站,讓受害者以為自己正在進行合法且高收益的投資。他們通常會先讓受害者賺取少量「利潤」來建立信任,然後在受害者投入大量資金後,迅速捲款潛逃。
- 冒名詐騙:詐騙者利用受害者對權威的敬畏或對親情的信任進行勒索。例如,假冒國土安全部或國稅局官員,謊稱受害者有未繳稅款或涉及非法活動,要求立即匯款以避免法律制裁。
- 技術支援詐騙:這類詐騙通常鎖定電腦技術較不熟悉的族群,尤其是年長者。詐騙者會假冒微軟、蘋果等科技巨頭的技術人員,聲稱受害者的電腦中毒或有安全漏洞,並誘導受害者下載遠端操控軟體,藉機竊取銀行資訊或直接轉走資金。
在美國,60歲以上的長者是詐騙損失金額最高的群體。他們普遍更傾向於信任權威人物,且對複雜的數位支付了解有限,因而容易落入投資詐騙和技術支援詐騙的陷阱。此外,情感勒索和冒名詐騙也特別針對長者們,例如假冒孫子女或親戚,謊稱遇到緊急狀況需要金援。然而,年輕世代也難以倖免。雖然他們較長輩擅長使用科技,但同時也更頻繁地在網路上分享個人資訊,且易被「快速致富」的誘惑所吸引,因而成為社媒詐騙、求職詐騙和投資詐騙的潛在受害者。
面對詐騙的猖獗,美國政府各部門積極應對。FTC是保護美國消費者的主要機構,負責收集詐騙報告、發布消費者警示,並提供消費者防範指南。FBI和「國家白領犯罪中心」也在2000年合作成立IC3,建構舉報網路犯罪的官方平台,並負責協調美國的網路犯罪調查。同時,司法部與聯邦和地方執法機構合作,積極起訴詐騙集團成員,以震懾不法之徒。
二、詐騙的本質:攻心為上
詐騙並非現代產物,其歷史可追溯至聖經時代,在《創世紀27章1-35節》紀錄了雅各的母親設計的騙局,幫雅各得到父親以撒的祝福。然而,科技的進步為詐騙者提供了更強大的工具,智慧型手機讓詐騙隨時隨地發生,而網際網路則顯著擴大了受害者的搜尋範圍。如今,人工智慧更成為詐騙者手中的最新利器。
所有成功騙局的核心都在於贏得信任(Confidence),這也是「騙子」(Con Artist)一詞的由來。另一個核心要素是詐騙者往往是「社區的一部分」,例如:《龐氏騙局》發明人查爾斯·龐氏(Charles Ponzi)與美國金融大亨伯納德·馬多夫(Bernard Madoff),都是透過建立虛假的高階投資社群,吸引周遭信任他們的投資者;而假冒中國總領事館的詐騙,往往是華人詐騙集團利用華人對政府機構的敬畏與信任,假裝提供協助,實則誘騙個資或金錢。
不論是哪種詐騙,其核心套路通常可分為兩大類。一個是快速發財套路(Get-Rich-Quick Schemes),利用人性的貪婪,例如宣稱「你被選中」、「你贏得了大獎」等話術,誘使受害者在短時間內做出決定。另一個則是假冒官署套路(Authority Imposter Schemes),利用人們對權威的恐懼,例如假冒國稅局或社安局,聲稱「你涉及非法活動」,藉此施壓。
這兩種套路共同特點都是不給受害者時間思考。詐騙者會製造緊急感,要求受害者「立即做出決定」。即使受害者要求更多資訊,他們也可能提供假的網站或安排同夥來扮演「滿意的客戶」,讓整個騙局看起來天衣無縫。
總結來說,現代詐騙犯透過電子設備,跨越物理界限,隨時隨地攻心,只要「聽起來令人信服」就能得手,而AI不但能幫助詐騙者「聽起來令人信服」,更能在視覺上「看起來令人信服」。
三、現代詐騙集團的組織與分工
現代詐騙集團已是高度組織化的犯罪企業,分工細密、環環相扣,且經常跨越國界運作,使得執法難度大增。主要分工如次:
- 主謀(Ring-leader)負責整體策劃、指揮與幕後操控。這些主謀通常身處海外,利用加密貨幣等匿名化工具進行資金管理,並透過加密通訊軟體指揮下屬。
- 話務員/電腦手(Call Center Agent/Cyber Actor):直接與受害者互動,執行詐騙話術。他們通常受過專業訓練,能流暢地使用多種語言,並利用生成式AI客製化對話,讓詐騙對話更具說服力。
- 收簿手(Account Mule Recruiter):負責收取俗稱「人頭帳戶」的存摺、提款卡與密碼。這些帳戶是詐騙集團洗錢的第一道關卡。詐騙集團會透過網路廣告、社交媒體或求職網站,以「高薪輕鬆賺」為誘餌,吸引經濟弱勢或涉世未深的人們提供個人銀行帳戶資訊。
- 水房(Money Laundering Hub):負責複雜的資金轉移與清洗,製造金流斷點。一旦受害者的資金進入「人頭帳戶」,水房會立即將其分散、轉移到多個其他帳戶,或直接兌換成加密貨幣,使得執法單位難以追查。
- 車手(Cash-Out Runner):負責在第一線提領現金或與受害者面交款項。這些角色通常是詐騙集團在本地招募的,風險最高。他們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(被告知是合法的跑腿工作)成為共犯,或是在明知是犯罪的情況下為了報酬而冒險。
- 收水手(Money Collector):從車手處收回贓款,並向上回報,將資金匯集後轉交給主謀。
在美國,參與上述任何一個環節,無論是否直接接觸受害者,都可能面臨嚴重的聯邦法律起訴。這類犯罪通常不會單獨以「詐騙」罪起訴,而是會涉及多種聯邦罪行,因為其跨州或跨國的性質。
四、AI在詐騙中的應用與案例
在探討AI如何助長詐騙之前,我們必須先理解AI是什麼?簡單來說,AI是一門讓電腦模仿人類思維和學習能力的科學。它並非單一技術,而是由多種分支構成,其中與詐騙最相關的,便是生成式AI。生成式AI就像一個能夠憑空「創造」內容的魔法師,它透過學習大量的數據,來生成全新的、逼真的文本、圖片、音訊和視訊。
例如,當你向生成式AI提問:「請寫一封銀行發來的緊急通知信」,它會分析數百萬封真實的銀行信件,學習其寫作風格、語氣和常見詞彙,然後寫出一封語法流暢、看起來與真信無異的信件。這項技術本意是用於創作、教育和商業,但在不法分子手中,它卻成了製作假冒內容的利器,讓詐騙手法達到「真假難辨」的境界。
在詐騙中,最常見的AI應用是: (1)語音詐騙,利用AI竊取親友聲音,模擬其語氣與說話習慣,營造緊急狀況,例如「車禍」、「被捕」或「手機壞了」,要求受害者緊急匯款。(2)釣魚訊息,利用大型語言模型(LLM)生成高度個人化、語法流暢、毫無破綻的詐騙郵件或簡訊。(3)深偽技術(Deepfake)影像詐騙,合成名人、專家或企業高層的逼真視訊與聲音,透過虛假廣告或視訊會議,進行詐騙。2024年2月,香港一名跨國公司的財務人員在視訊會議中,被假冒的「財務長」指示,轉移了高達2600萬美元的資金。詐騙集團就是利用深偽技術,讓假冒的財務長在視訊中栩栩如生,讓員工毫無懷疑。
五、防範AI詐騙
面對AI詐騙,必須建立「三不五要」的系統性防範思維。三「不」:是不輕信、不點擊、不轉帳,即使聽到「熟悉」的聲音,也切勿完全相信;對於不明來源的連結、附件,一律拒絕點擊;任何要求立即匯款、轉帳的情況,都必須提高警覺。五「要」:則是要掛斷、要查證、要設立「通關密語」、要保護個資、要充實防騙常識,接到可疑電話,立即掛斷;透過已知、安全的管道(例如原電話號碼)聯繫親友或官方機構進行查證;與家人建立專屬的秘密驗證詞,用於確認身份;減少在公開場合分享個人語音、影像資料;定期查閱FTC等官方機構發布的防詐資訊。
儘管AI技術日益進步,但部分深偽影像仍可能存在破綻。這是因為即使是最先進的AI模型,在生成圖像或視訊時,仍受限於其訓練數據的品質、數量,以及生成模型本身的複雜度。當生成內容需要高度的細節或涉及複雜的物理定律時,AI容易出現不一致或不自然的現象,例如臉部與身體比例不協調、表情僵硬或不自然、脖子與臉部顏色存在色差、背景環境異常或閃爍等。當然AI技術是在不斷進步中,上述破綻會越來越難以察覺,但了解這些潛在的弱點,仍能幫助我們提高警覺。在面對任何可疑的數位內容時,多一分觀察與查證,就能大大降低受騙的風險。
如果不幸成為詐騙受害者,請保持冷靜,清醒應對。如果詐騙內容被用於社群媒體,應立即聯繫平台,要求移除相關內容。當詐騙對個人聲譽構成嚴重威脅或涉及犯罪時,應立即報警(例如IC3)並尋求法律行動。縱然沒有金錢損失,也要向FTC等消費者保護機構舉報詐騙,協助當局追蹤與打擊犯罪。
人工智慧的浪潮,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全球,它既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引擎,也為不法之徒提供了全新的犯罪工具。在這個數位時代,詐騙手法已不再是傳統的粗糙話術,而是進化為高度客製化、難以辨識的「數位偽裝」。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反詐戰爭中,最根本的防線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心,因為詐騙的本質是「攻心為上」。聖經啟示我們,「你要保守你心,勝過保守一切,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」(箴言4:23),儆醒、理智與謹慎就是最好的「心靈防護罩」。願 神祝福,面對誘惑與試探時,我們都能穿著屬靈的軍裝,堅定地向詐騙者說「不」。